但愿人长久,石与月共辉
发布时间:2021-09-19作者:posui23
浏览次数:1890

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苏轼的这一首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以近千年,仿佛逐渐的被人们传颂为中秋的代表作。
中秋作为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,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,团圆、欢庆的基调掺杂了些许新的含义。
远在他乡的游子,无论在多么前卫的城市工作,依旧还是会选择寄出一份份,原本被贴上“俗套”标签的礼物。成为了为家人报平安的家书,一份份礼物传达着“人在外,勿念,还不错”。
那些第一次离开家乡的人们,也把中秋节赋予了更加特殊的含义。他乡求学,海外深造,异地创业……深刻的体会了一次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。第一次团圆饭上没有母亲的唠叨和父亲的沉默,只有各种热闹的聚会。但夜深人静,独步走在一轮圆月下,掏出手机拨通那个无比熟悉的号码,这场景充斥在每个中国人行走的路上。
对于父母们而言,中秋节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春节,为了这一顿团圆饭,他们甚至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张罗,团圆饭的菜谱他们已经背的滚瓜烂熟。菜市场里穿梭在各个商铺之中,砍价不是为了那几元钱,而是节前的热闹景象。大爷大妈群里离不开,王大妈儿子今年带着大孙子回家了,老李头儿闺女和新姑爷一起回来过节……
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愈演愈烈,但是人们心中的那一份传统的传承一直都在,中国的立国之魂在于我国五千年的文化进步,国与家都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中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每代人的坚守,这种坚守必定是孤独的,科技的日新月异,新理念的不断冲击,依旧坚守初心,抵挡诱惑,追求内心的那一丝归属感。
人类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沧海一粟,石之长久见证沧海桑田,在赏石中感悟,在赏石中追寻自我,我们只能在自然面前感叹他的鬼斧神工,感受天地间的灵韵。
人长久的朴素愿望已经把名誉、金钱等等甩于身后,再新潮的庆祝方式,也比不上一家人整整齐齐的一顿团圆饭。传统的中国人也在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方式,撑起这个国家,这个民族的一片天空。